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戈壁滩上,一桶看似普通的黄色铀矿石浓缩物,标志着中国核工业正式迈入“闭环”时代。
01
铀业“大庆”破茧
当大庆油田的石油洪流撑起新中国工业脊梁时,谁曾想半个世纪后,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砂岩深处,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铀业大会战”正悄然上演。
2025年7月,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深处,一桶金黄色的铀浓缩物在“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流水线上缓缓流出。中核集团工程师的鼠标轻点,远程智能系统将这一刻同步传回北京总部——中国核工业史上首个规模化铀产能基地正式诞生,时隔66年,中国能源自主史册上终于刻下“铀大庆”的坐标。
该项目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到产出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创下中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这项突破性成就的核心在于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的全面应用——颠覆传统矿山开采模式,采用二氧化碳和氧气作为浸出剂,通过钻孔将溶浸液注入地下矿层,铀元素在地下直接溶解,再提升至地表加工。这不仅是一次资源开采的突破,更是一场颠覆传统铀工业模式的技术革命。
02
北方砂岩的“点铀成金术”
“国铀一号”的投产标志着中国铀业版图的历史性重构。
近二十年来,中国铀资源发现重心已由南向北转移。2023年发布的十大铀矿找矿成果显示,全国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砂岩型铀矿,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技术突破使开发模式发生根本转变。过去南方以百吨级零散小矿为主,如今北方正建设千吨级铀矿大基地集群。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旭表示:“该技术将全面应用到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
这种转变带来产业集聚效应,但也对南方传统铀矿区提出转型挑战。如何避免老矿区产业空心化,成为技术革命背后需要解决的区域发展新课题。
“国铀一号”的核心突破在于三维地质建模与智能预测系统,其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解译技术,首次揭示油气运移对铀成矿的控制机制,精准定位铀矿靶区;而开发“绿色、高效、智能”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实现采矿全流程数字化调控,使铀矿开采“可预测、可控制”。
这一技术跃迁,相当于在微观尺度复现大庆油田“地宫”建模的经典智慧,让砂岩中的“星星铀火”聚成工业级能量。
03
技术革命,破局“呆矿”困境
中国铀矿开发曾面临资源禀赋的天然制约。传统开采方式下,品位低于万分之五的铀矿被视为无经济价值的“呆矿”。而我国北方盆地虽探明数十万吨砂岩型铀资源,却因品位低、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长期无法有效开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采用的 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改写了这一局面。该技术将开采边界品位从万分之五下探至万分之一,使以往不具备开发价值的低品位矿床“变废为宝”。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苏学斌指出,这一技术实现了天然铀产业的“五大革新”:资源利用突破、安全水平提高、产能规模扩大、生产功效提升、绿色智能化升级。一个中等规模铀矿山应用该技术,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在碳中和背景下具有双重战略价值。
04
能源安全,支撑核电雄心
“国铀一号”诞生的背景是中国核电产业的飞速发展。当前,中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我国铀原料进口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成为能源安全的隐忧。
央视新闻指出,“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突破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自主可控,推动北方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建设以满足国内核电发展需求。中核集团明确表示,该工程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铀矿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核电站的“粮食安全”。铀资源不仅是核能发电的核心燃料,还广泛应用于核医学、农业辐照育种、食品工业保鲜及自动控制等领域6。因此,“国铀一号”的技术突破具有超越能源范畴的战略意义。
05
多领域突破的核能矩阵
中国核工业的突破不仅限于铀矿开采。在能源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多项自主技术正在形成协同效应——
在采油领域,大庆油田“庆矛”牌127型超深穿透射孔弹2024年10月创造2895.6毫米的世界纪录,其穿深能力达到惊人的2895.6毫米,使油井产量提高4%。
在反应堆技术领域,中国在钍基熔盐堆研发上实现“弯道超车”。2023年10月,甘肃武威的2MWt液态燃料实验堆实现首次临界;2024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同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钍燃料循环实验。
钍基熔盐堆具有常压运行、无需水冷却、体积小巧等优势,特别适合舰船应用。2023年底,江南造船集团发布全球首艘24000TEU级核动力集装箱船方案,动力源正是“熔盐堆”。
在核电装备领域,哈电集团秦皇岛公司2025年7月发运第5台和第6台三代核电CAP1000蒸汽发生器,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三代核电CAP系列蒸汽发生器批量化制造能力。
061
点评
全球竞争新局面
“国铀一号”开启了中国铀业新纪元,但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高度依赖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铀矿面临网络安全挑战;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多层含水层地质结构存在溶浸液泄漏隐患。这些风险对项目的长期运营能力提出考验。
经济层面,国际铀价波动对国产铀经济性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中国铀业要实现完全自主供给,仍需克服成本控制的关键难题。
全球市场层面,中核集团计划将技术体系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将面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铀出口国的资源外交压力。非洲等铀资源富集区对中国技术的接受度,将直接影响“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
中国核地矿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正迎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期。从南方山地到北方戈壁,从井下矿工到远程操控,从进口依赖到自主可控,“国铀一号”正在重写中国铀业的地理版图与技术基因。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线上配资股票-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