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咸阳乾陵景区,武则天无字碑上方加盖了一座亭子引发争议。有人支持此举,认为能更好地保护石碑,也有人认为加盖亭子没必要,反而“在视觉上有种压迫感”“破坏了无字碑的气势”,甚至对项目经费有所质疑。对此,乾陵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回应,亭子并非随意加盖,经过了相关专家研究和有关部门审批,是为全面保护无字碑而修建,并表示事件仍在研判,后续将发布通报。
据考古考证,武则天无字碑原本建有一座碑亭,后损毁,于金代重建过,再毁。此次新建的碑亭并非“无中生有”,但风格和形制肯定与以前不同。
给无字碑加盖亭子,保护文物的出发点固然值得肯定,但网友的质疑也事出有因。河北沧州铁狮子,先因加盖的八角亭聚集水汽加速了锈蚀,后因给铁狮子安置底座,吊起时操作不当造成多处损伤,铁狮子最终被迫“拄拐”;安徽凤阳鼓楼,维修工程竣工仅一年瓦片便大面积脱落;辽宁朝阳云接寺壁画,被无资质公司“修复”,历史真容被廉价化工颜料覆盖,惨遭“毁容”……这些以“保护”之名造成的伤害,令人痛心。可见,文物修缮保护,最怕“好心办坏事”。
文物修缮保护,需要严谨科学、有章可循。“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是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干预仅限于必要程度以维持原貌,使用的材料技术应可调整或移除,新增部分须与文物本体清晰区分。反观乾陵新建碑亭,其在体量、色彩、造型上,似乎都未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更深层的问题是,文物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守护其承载的历史内涵,而非物理形态的简单“覆盖”。未经充分考证文物原有形制、材质与建造工艺的情况下,贸然进行物理保护,可能对文物的文化意蕴造成永久性改变。
事关武则天无字碑文化地标,决策过程理应经得起更严格的审视和公众“挑刺”,相关单位有责任公开严谨的论证过程,释疑解惑。更重要的是,此次争议当引起反思:在启动文物保护工程前,必须恪守专业规范,强化科学论证,广泛征集公众意见,以敬畏之心和专业态度审慎决策。如此,才能在避免“保护性破坏”的同时,获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让无字碑的无言诉说,在真正的守护中永续流传。(杨丽 陈子心)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线上配资股票-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