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
近日,一短视频博主“张先生(原公务员)”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动态,不断强调其原来的公职身份,引发人们关注。
县民政局原副局长
因其犯罪落马后做起“网红”
这个名为“张先生(原公务员)”的账号,从今年6月初至今,已发布11条短视频。
其视频内容基本上都是在街头跳跃的镜头。其中,“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这句话,被以黑体大红字样,标注在每条短视频的显著位置。
有网友称其“无厘头”“博眼球”。在每条视频评论区的顶部,都有网友称他6年前因伪造国家证件、印章罪被判刑的事。
公开信息显示,这名博主的现实身份为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之所以成了“原副局长”,是因其犯罪落马——张某因故意伪造国家机关印章、非法制作国家机关证件,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其行为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于2019年12月27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对此,有网友质疑他用前公务员身份博眼球薅流量。有记者曾私信联系张某,其未回应网友上述质疑。
据此前看过他直播的网友称,没人愿意听他讲话,只问刷什么礼物可以戏耍他一下,“一个跑车就让他刷马桶了。”
“张局”账号被封
作品已下架
此事一经曝光,引发热烈讨论。
有人认为:“建议大家客观看待,别人总要生存。只要人家改过自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改过,没有贪腐,没有再违法,就给别人一点生存的机会!”
但更多的人质疑他用前公务员身份博眼球薅流量:“‘出来’还想利用原有身份捞钱,没有真正悔改”“他的流量是靠抹黑单位,消费政府公信力获得的,并不是他本身有什么才艺,并不是已经认识错误想改过自新”……
10日,有人发现该博主账号已被封,其账号变成一串数字,作品已下架。
11日下午,有知情人士表示,上述账号并非张某主动改名删除视频,而是平台关注到网上舆情后做了下架封禁处理。
枣强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将向上级汇报此事。
公务员和所谓“原公务员”
都不能拿“公职身份”引流、变现
有评论指出,原公务人员在不担任公职的情况下,做短视频账号本质上并不违法。但问题是,他还能不能用原公务员的身份继续行事?
答案是不能。公务员队伍代表着政府形象,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要求。即便离职,也依然会受到关注。如此随意炒作,与大众对公职人员的正面认知不符,长此以往,可能损害公务员队伍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公权力不是“过期不作废”的牟利头衔,监管应延伸到职务行为之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分析,因犯罪获刑的公务员其实已经不再具备公务员身份,所谓的“原公务员”这种标签实际上是玩文字游戏。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所谓的“原公务员”标签可能被误解为已经退休或者中途辞职等正常情况,而张某的实际情况则是因为故意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等违法犯罪活动被判刑,导致其丧失了公务员身份,这两类情况具有显著差别。
西南政法大学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邬蕾认为,公务员的行为受到公务员法的约束,原则上不能以公职身份参与营利性活动。若公务员以职务身份引流进而牟利,或可以认定为违反廉洁义务;离职或者遭开除的公职人员,同样不得利用原职务身份或影响力为商业活动背书或引流。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徐实看来,张某的行为表现为以吸引眼球、增加粉丝为直接目标,通过宣传“前身份”“公职人员”来增强个人可信度,夸大个人地位与能力。从其行为模式可以预见,后续极有可能会进行商品销售或发布付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当认定为“商业推广”行为。
“广告法规定广告中不得有‘使用或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的内容。这项规定旨在防止政府公信力被商业化利用、消解,保护政府机关的权威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徐实说,即便是“曾经”身份,在商业推广中突出“官员”仍然是违反广告法的禁止性规定的。
“公务员标签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其一言一行代表了国家机关的立场和态度,并且可能会对政府形象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职公务员、退休公务员,还是已辞职的公务员,使用‘公务员’等公职人员标签进行账号营销均应当纳入重点监管范畴。如果发布内容不符合社会公众对公职人员的正面认知,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平台应及时对其账号采取限流、整改、下架等措施。”赵精武说,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发现并查处这类账号。
综合中国青年报、极目新闻、裁判文书网、正观新闻、法治日报-法治网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线上配资股票-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